夏季星空~這一年的初夏2011.6.1 (2012.4.4重新整理)
歡迎點賞文
































『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下




juc2012/3/31 (週六) 9:10 PM




2012.4.4()夏季星空美編




 




 




 踏青(起源於唐代)




 




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




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




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




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




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




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清明節習俗




 




為何清明節要吃潤餅捲




 




清明節吃潤餅的由來




 




因為清明節又是寒食節,當日不動煙火,




只吃涼的食品,所以吃潤餅,而寒食節的由來,




有這樣一個傳說:話說春秋時代,




有個賢者介子推為了照顧母親而拒絕晉文公的封祿,




並帶著母親入山隱居,晉文公為了逼出介子




推而放火燒山,料想孝子必定會揹著母親逃出來,




但介子推卻抵死不從,和他的母親一起被燒死,




傷心悔恨的晉文公自此規定這一天全國都不能生火,




定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的氣節,




這也就是後來的清明節。




 




古時候在清明節這一天吃寒食,




將蔬菜放涼再包進麵皮中食用,




這樣的習俗流傳到今日,




大家便會在清明節吃潤餅來應景。




 




春餅傳至閩南,一變而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




另外,據說太平天國時,捻匪作亂,




蔓延到閩南泉、漳一帶,由於當時兵荒馬亂,




沒有時間準備祭品,於是有人想出辦法,




把所有食物捲進麵皮之中,以此祭墓。




因而春捲也成為清明節的應景食品。




 




潤餅以極薄的麵餅為皮,餡料以春天出產




的青菜為主,如豆芽菜、韭黃、芹菜、




芫荽、荀絲、紅蘿蔔等,再加上豆干、




肉絲、魷魚、蛋皮等,一律細切成絲,




灑上花生粉、糖粉、海苔酥,捲成筒狀即可食用。




由於蔬菜中含的水份較多,包好後一定要




馬上吃掉,否則水份滲透出來,




麵皮會溼而破。所以吃潤餅時,




最好是自己動手,既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餡料,




又可以享受親自動手的樂趣。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從古代唐朝,




每逢立春吃春捲,藉著吃潤餅去除




五臟六腑的溼氣,帶來活力




 




如同尾牙要吃割包(刈包)的意義




 




1.因為刈包是一個長得像錢包的饅頭,




裡面夾一大塊滷肉、酸菜、花生粉、




還有香菜,因形狀像一個飽滿的錢包,




取其財富滿足的喻意。所以尾牙吃刈包,




象徵來年發大財。錢包滿滿用不完。




 




2.刈包形相上,象徵老虎的嘴型,




從外形上看,就好像老虎咬著一塊豬肉,




所以又叫做「虎咬豬」。在尾牙時吃




「虎咬豬」,象徵意義就是將一整年不好的,




全部把它吃掉,煙消雲散,迎接來年事事順利。




 




3.尾牙吃刈包,對生意人還有另一層意義。




商家們由於生意上的應對,




常會說些善意的謊言,吃刈包,就是商家們,象徵性的,




把這年來的謊言包起來吃掉的意思。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




掃墓,還有踏青、盪鞦千、蹴鞠、打馬球、




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




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




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




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




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




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




最早叫韆鞦,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




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




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




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




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




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夏季星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